江海晚报网新闻中心

舞龙队舞出失地农民新生活

昨天上午9时许,冬日的小雨止歇,阳光突破厚厚的云层,泼洒开来。南通开发区小海街道海尚家园的小广场上,锣鼓声中,一条金灿灿的“长龙”追逐着龙珠,翩然而舞。只见它时而飞于九天,摇头摆尾;时而折叠盘旋,贴地而行;时而盘成一团,怒目而视……

“这个动作叫跳龙珠,这个叫叠龙珠,注意了,下一个叫穿龙节,最考验舞龙者的功力。”72岁的海尚社区居民葛汉义一边目不转睛盯着现场的龙舞,手上根据舞龙环节的进展,敲打着铜锣应和,一边介绍着舞龙里面的门道。“咚咚”,随着两声重鼓,又一次演练结束,绕场一周,舞龙者们陆续走下台。

南通民间自古就有舞龙的传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民俗渐渐在民间消失。“以前农村逢年过节,都要舞上一段龙灯。后来城市开发,我们住进了高楼,要再舞龙就很难了。”葛汉义介绍说,“以前我们小海舞龙队很出名的,登过南京的大舞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上过电影。”

转机出现在2014年。在社区参加活动的一群舞龙队老队员偶然聚在了一起。在痴迷舞龙的葛汉义倡导下,大家决定重建舞龙队。“一开始什么设备都没有,一切都靠我们10来个人自己动手解决。”8分钟的舞龙结束后,舞龙珠的袁宝祥走下台,一边调匀气息,一边笑着说。当时,龙身、龙头、龙珠等器材,都是他们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一针针缝制、一片片粘贴而成。而锣鼓等乐器,则走遍南通很多地区,终于在如皋买到。

“大家当时是从不同舞龙队出来的,彼此并不是很熟悉。舞龙又非常强调团队协作,我们就定下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练一次。”拎着四斤多重的龙头,高举低走了8分钟,“龙头”施和平已经是满头大汗,但提起舞龙,这个68岁的老人眼睛里全是光芒。

“哎呀,第一次正式演出是2015年正月初四,那叫一个热闹啊。”不少最初的参与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激动不已。据他们介绍,当时舞龙队参加社区的春节汇演,作为暖场节目第一个上台,结果锣鼓一响,龙身一起,待在高楼里的居民们都涌了出来。“就这个小广场,最后挤了得有上千人,把公安同志都惊动了,来维持秩序。”老人们自豪地说。

常年的训练和演出,这支队员年纪最大72岁、年纪最轻52岁的舞龙队,已经成为四里八乡的“名人”,最远还跨过长江,把演出带到了苏州。“出名倒在其次,主要是我们自己身心愉悦,本来有肩周炎的,都好了。”

而在海尚社区党总支书记倪永辉看来,舞龙队的出现恰恰是保留住了一段乡愁。“我们这里已经发展成新兴的城市片区,原来的村民变成新市民,陈规陋俗要改变,但一些优秀的民俗还是要保护,要建设好新市民的新生活。”

为此,在舞龙队的成立、发展中,社区也出力颇多,提供场地、资金等扶持。“未来,我们还要把这份乡愁传承好,我们不但有光明的未来,更有可供回忆的甜蜜过往。”

记者 陈可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