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晚报网新闻中心

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推动文化惠民工程

元旦假期,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成了市民的好去处。

退休教师胡润农正在给”快乐”二胡班的学员上课。胡润农今年已经78岁,退休后便开始了二胡公益教学,刚开始在自己家的客厅教,后来在老文化馆上课,现在来到文化艺术中心授课。

“这里的教室光线、场地、设备都很好,而且有暖气。”胡润农说。

“这里的教学氛围好,质量也好。”学员王炘表示。

这样的公益课堂,不仅仅涉及乐器二胡,还有其他艺术门类。据了解,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常年开设声乐、戏曲、乐器、舞蹈、绘画、书法、太极拳等40多门类的培训班,每年还会组织百场文化活动进社区进乡村,将精神食粮送到百姓的家门口。

多年来,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常态化开展艺术辅导、艺术赛事、文艺演出、文艺培训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紧围绕“文化强市”的总目标,致力于为海安百姓提供多姿多彩的文化大餐,倾力打造基层群众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温度和农民的幸福指数。2020年,文化艺术中心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全省唯一。

目前,海安市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建设标准也不断提高。但是建起来的场馆,如何管好用好?2016年以来,海安市文广旅局致力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开门办馆、让群众点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惠民的“梗阻”,切实提高了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上月23日,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粉墨情缘——海安金陵两地庆元旦文艺联欢”活动,演出还没开场,能容纳300人的二楼小剧场已经座无虚席,92岁的越剧迷钱奶奶早早就赶了过来。

到文化艺术中心看戏已经成为海安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6年,总投资5.4亿元的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用,大剧院、小剧场、展厅、培训教室一应俱全。高大上的场馆建起来了,会不会有人来?怎么让来的人满意?成为海安文化人面临的新课题。

开门办馆,问需于民。只有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头发力,才能搭起文化惠民的桥梁。海安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华志刚说:“现在不管大剧院还是小剧场,几乎每周都有演出。比如音乐会、戏剧、广场舞的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还举办市民艺术大学,让老百姓从文化欣赏者渐渐变成参与者、创造者。今年68岁的高女士,就是艺术大学的常客。今年她报了书法、国画、二胡和琵琶,几个班轮着上,退休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学员最想学什么,培训班就教什么。2020年,市民艺术大学新增瑜伽、香道等“晚班”,受到年轻人欢迎,参加培训的人数直线上升,每周参训达2000多人次。

2020年,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被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总分馆制先行建设单位。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将艺术辅导、赛事、演出等送到基层区镇、街道、村(社区),指导基层组建文艺志愿者队伍80多支,打造“文化暖万家”“农民(社区)艺术节”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

记者 赵勇进

通讯员 卢洋 印金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