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一核、四区、多园”发展格局 高标准建设沿江科创带
春花烂漫,浩浩长江奔腾东去。
从沿江开发,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南通沿江地区经历了一场生态修复的华丽蝶变。眼下,关于长江的又一场蝶变已悄然启幕。
全市创新发展大会提出,要高标准建设沿江科创带,构建“一核、四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地标、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成员和全国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样板。
这个春天,南通正用“创新”二字为滚滚长江注入全新内涵。沿江科创带,亦将成为南通“十四五”序言中的重要一笔。
万亿之后再出发 下好科创“一盘棋”
2020年,在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之下,南通实现GDP超10036亿元,成为全省第四个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过万亿”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起点。迈入新征程的南通,要拿出什么样的姿态,跑出加速度、跑赢新赛程,奋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全市创新发展大会指出了方向——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南通有基础。近年来,我市集聚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在“卡脖子”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随着交通区位优势的凸显和城市能级的提升,南通势必要继续吸引更多创新资源汇拢集聚,来一次科技创新的蝶变,实现更多的领跑并跑。
科技创新,亦是刚需。过万亿后的南通,已进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加迫切需要强弱项补短板,提高科技创新的供给质量,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筋健骨。
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已定:力争到2025年,全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提升至3%和70%,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挺进20强。着眼于此,我市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统筹全市科创工作。
锚定目标,南通如何破题?长达166公里的长江岸线勾勒出一幅清晰图景。这片区域内,不仅有风光秀美的沿江生态绿廊,更活跃涌动着创新生态所需的各类要素因子——
沿江区域集中了全市70%的省级以上开发园区、80%以上的国家特色产业基地、80%以上的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85%以上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规划中的江海快线与现有的宁启铁路线贯穿其间。这里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要素集聚、交通条件优越,是南通最有条件、最具资格打造创新高地的地区。
策应国家“十四五”规划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的“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创新发展带”战略构想,市委、市政府在综合研判后作出重大决策: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将其作为我市“过万亿”后下好改革先手棋、激发创新动力源的又一重要抓手,统筹全市创新资源,打造产城融合、创新创业样板。
一核四区多园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
围绕建设沿江科创带,我市提出构建“一核、四区、多园”可拓展的发展布局。“一核”即南通创新区,“四区”即南通高新区等四大高新区,“多园”即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产业园区。
为何如此布局?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其背后的用意。
根据南通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市委市政府今年甄选了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高端家纺、集成电路等16个优势产业,力争通过2-3年时间,培育8个超500亿级的产业集群、8个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高地。市县联动实施“揭榜挂帅”攻坚计划,对遇到的难题动态发榜,联合攻关。
创新为产业注入活力。踏上“科创+产业”的全新赛道,沿江科创带意图构建起一个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高新区为支点、各类园区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格局,着力打造科创资源集中承载区、创新经济发展引领区和体制改革创新示范区。
按照部署,南通创新区被定位为南通产业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将加快完善紫琅科技城智慧化生态服务体系,推进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建设,积极引进双一流大学来通建设分校,加快打造成为南通科技创新的引领区和策源地。
四大高新区将大力推进“六个一”建设,即确定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套扶持政策、成立一支创投基金、建设一个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一支专业化招商队伍、每年组织一次行业展会活动,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配置,带动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开发园区提档升级,打造区域性创新战略支点。
各开发园区将围绕“一园区一特色产业一细分领域”,按照补链强链、错位发展的原则布局1-2个主导产业,着力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各自板块中的创新高地。
“沿江科创带是全市科创资源集中承载区、创新经济发展引领区,必须加快推进人才、企业、平台等各类创新要素导入,不断提升创新密度和创新浓度。”市科技局局长赵玉峰表示,在抓好统筹协作的基础上,我市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一核、四区、多园”等沿江科创带载体建设,让各类园区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主战场。
融入长三角 构建一流科创生态样板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作为长三角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南通迎来万众瞩目的“高光时刻”,理应把发展的眼光放得更长远。
放眼群雄逐鹿的长三角,杭州正大力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无锡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南京、镇江两市合力建设G312产业创新走廊。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意味着南通在主动融入长三角的同时,也开始发力抢占创新发展主动权。
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的目标相呼应的,是南通对于沿江科创带建设的“野心”:力争到2025年,初步将其打造成为创新资源富集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平台承载地、高新产业主阵地,成为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重要地标、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重要成员和全国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重要样板。
根据部署,我市将按照“南通沿江科创带1.0、江苏北沿江科创带2.0、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3.0”三步走,推动沿江科创带建设高质高效,着力提升科创带“科”的含金量、“创”的高质量、“带”的聚能量。终极目标十分明确:将沿江科创带打造成带动上下游、辐射长三角的沿江创新发展战略支点。
“协同发展”是不变的主旋律。全市创新发展大会上明确,要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面落实《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动张江高科、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与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共建载体、互利共赢。要加强与苏州自贸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以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为支点,力争在复制推广科技政策、加快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有更大突破。
既要唱好融合“主旋律”,还要努力奏响“最强音”。赵玉峰表示,我市将继续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富集、创新要素丰富、创新平台强大、创新生态优良等优势,促进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南通的沿江科创带集聚,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让各类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各类创新要素良性循环、各类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记者 沈雪梅 王玮丽
精彩推荐
南通籍科学家获美国阿瑟·弗莱明奖
南通建筑业首台盾构机始发作业
沪通大桥“南通造”最重钢梁出厂
为沪通大桥作出关键贡献 80后女焊工获中国青年五四 ...
专家点赞沪通大桥: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全球顶级项目
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钢梁架设长度突破千米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