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晚报网新闻中心

《南通博物苑早期陈列复原》特展致敬先贤 再现张謇创办“全国第一馆”历史风貌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设在南通,连日来,一道道精美的文博盛宴在素有“文博之乡”美誉的南通次第展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作为本次主会场特展之一的《南通博物苑早期陈列复原》正与此相呼应。

南通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1905年,先贤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开创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先河。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视察调研,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要求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南通大力推进南通博物苑提升工程,围绕博物苑历史区域展开的早期陈列复原,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红”文物《昼锦堂记屏》,见证张謇搜集藏品之艰辛

南通博物苑南馆的楼上月台门旁,高悬着张謇先生手书的那幅著名的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期间,南馆陈列的苑藏早期历史文物引发来宾和游客的关注,其中,一件被称为“网红”文物的“露香园顾绣昼锦堂记屏”更是令参观者叫绝。

江苏文旅头条近日以《沈寿点赞,张謇收藏,这件藏品如何见证“近代第一馆”百年沧桑?》为题,重点推介了这件国家一级文物。

此堂绣屏共12幅,每幅高239厘米、宽49厘米,以董其昌所书《昼锦堂记》为蓝本,由上海著名刺绣世家露香园名师绣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

1910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行,张謇担任大会审查长。全国各地名品荟集会场,其中就有这一堂刺绣屏条。担任绣工审查的刺绣大师沈寿见到,大为赞叹,点评这是平生难得一见的露香园珍品。

绣屏因为沈寿的真鉴而身价顿跃,一名日本商人想出重金购买。张謇当时正在多方为南通博物苑搜集馆藏,得知消息后更不愿这件珍贵绣作流失海外。他与原藏主商洽后,花了三百银元购得并捐赠南通博物苑收藏,在当年南馆的楼上设立了一堂紫檀屏风来挂此名作。张謇特地在此屏末作了长跋来记述这件事。

《昼锦堂记》为北宋文豪欧阳修所撰、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所书。董其昌与露香园顾家交往颇深,顾氏传人因此将其作品以刺绣的方式再现。条屏白缎为底,蓝色绒绣,字字清晰,针针细密,体现了顾绣高超的技艺驾驭能力和艺术魅力。文章、书法、绣艺、题跋,集众美于一身,堪称四绝。

日军侵华、南通沦陷,此绣屏曾与博物苑藏部分重要文物转移出去,几经周折转交迁居上海的张謇家属处,保存于上海金城银行,直至1951年南通博物苑修缮、恢复后回归南通博物苑。

作为南通博物苑早期藏品、中国博物馆事业发祥的实物见证,此绣屏是历经战祸颠沛后回归博物苑的极少数藏品之一,因而弥足珍贵。

遥想博物苑创办之初,为了弥补藏品的先天不足,张謇使出浑身解数,不惜代价地为博物苑购置藏品。在南洋劝业会上,他就购置了大量的展品来丰富馆藏。

张謇深知,博物馆的社会进步意义在于能化私人所藏而“公诸天下”,他毫不吝惜地率先捐赠自己的收藏,甚至是“謇家所有,具已纳入”。

张謇还动用了广泛的人脉和社会地位,动员更多的人为博物苑添砖加瓦。他曾写了《为博物苑征求本省金石拓本》等一系列启事和大量的信件分致友人求助。用今天的话来说,既在朋友圈里群发,又点对点私信,为的就是让博物苑的藏品再多一点。

在张謇的感召下,朋友圈内果然有不少人解囊相助。其中曾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就先后捐赠文物70件,包括青铜錞于、汉唐陶瓷等,甚至还包括他奉命出洋考察时收集的埃及等国文物。有的捐赠者并不是收藏家,如有件汉代的鱼纹铜洗,注明是浏阳欧阳予倩捐赠。欧阳予倩是著名的戏剧家,他应张謇之邀来南通主持中国最早的正规戏剧学校——伶工学社,这期间他也对博物苑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为了展示一幅长卷,张謇重新设计一座楼

张謇清醒地认识到,南通博物苑作为一个地方民营博物馆,“万物皆备于我”式的收集并不是发展的方向,他将博物苑的藏品收集定位为立足本地兼及中外,使该馆的江海地方特色愈加彰显。

1911年落成的博物苑北馆,由南通著名设计师孙支厦设计,原计划是作为金石书画馆,主要用来收藏展览南通书画名家作品。

北馆的建设方案经张謇亲自修改,上下各五开间,这样大的宽度,是为了与藏品中的一幅长卷相称而定制。这幅长卷就是清代南通画家、“通州三钱”之一的钱恕名作《雪山行旅图》。这幅作品是钱恕于嘉庆二十年所绘,展开后宽达10.57米。此卷描绘了一群行商踏雪闯过万重高山,跨大江、入平原的景象,表现出人生如逆旅的意境。张謇非常喜欢这幅作品,不惜为它更改展馆的形制,为的是让更多人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感受名画之美。

就在紧张布置展陈时,黄海之滨的一个发现改变了北馆的陈列结构。通海垦牧公司的民工在滩涂上发现了一头搁浅而死的巨鲸。张謇如获至宝,立刻致信垦牧公司负责人江导岷,“海大鱼全体骨骼务须设法运往南通博物苑,为垦牧赠品”。为了这具超大的巨鲸骨骼,张謇决定腾出北馆的底层用来陈列,同时把天产部的各种化石标本也一并展览于此。

如今走进博物苑北馆,完全是张謇时代的设置。楼下的鲸鱼骨架标本,虽然遭受过损毁,但头骨、下颌还是当年鲸骨原件。走上二楼,《雪山行旅图》长卷舒展、蔚为壮观,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穿越百年重回历史现场,重温张謇博物馆思想

南通博物苑已经走过了116年春秋,但是,走进如今的博物苑,你如同又穿越百年,可以感受到她最初的模样。

在这片充满近代风情的建筑中,张謇最早建立博物苑时的陈列区得以恢复。其中,北馆举办南通籍书画名家作品展及苑藏自然标本、矿物展;中馆举办苑藏金石碑刻展;南馆陈列苑藏早期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东馆举办南通博物苑早期苑史展,还复原了博物苑首任苑经理孙钺的办公场景。这几大区域,也是南通博物苑作为全国第一馆最具历史价值的展览区域。

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说,大力推进南通博物苑提升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务实之举。同时,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恢复与重塑”,恢复博物苑的早期风貌、重塑张謇的博物馆思想,可以让观众在“馆园一体”的氛围中,重温张謇的博物馆建馆理念之滥觞。

杜嘉乐说,南通博物苑不仅仅创办时间早,张謇先生有关博物馆的理念,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借鉴意义。比如,张謇给这座新创办的博物馆取名为苑,有园林、园囿之意,反映出他对环境的重视。南通博物苑问世之初,就形成了“博物馆+动植物园+传统园林”的优美组合,用现代术语来说,张謇在防范“博物馆疲劳”方面别具匠心。

南通博物苑副苑长徐宁告诉记者,为了再现张謇时代博物苑风貌,我们着手围绕博物苑历史区域,对园林景观进行了局部改造提升,同时对博物苑早期建筑进行了修缮,对室内展陈按照有关记载进行了复原。

张謇初创博物苑期间,留下不少历史照片,但多以室外为主,缺少室内展陈的特写画面,这给恢复历史陈列增加了难度。为此,工作人员除了查阅张謇等人有关博物苑的文献,取得第一手资料,还寻找到当时通师学生的文章,并对照游客的游记,通过文字来弥补影像资料的不足。

据悉,南通博物苑早期的藏品,包括文物、自然标本等,历经百年沧桑回归馆藏的目前已有160多件。为了充分保护好这些珍贵藏品、给市民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目前,南通博物苑拓展提升工程还在进行中。

记者张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