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晚报网新闻中心

让新质生产力站上“C位”丨探寻南通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新路径(下)

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最热词汇。万物生,忙春耕。在南通田间地头,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大显身手,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南通如何催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连日来,记者奔赴各地实地探访,探寻南通加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实践路径。

小循环大产业

绿色理念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清晨,海安普豪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大小运输车辆来回进出,工人将收集好的畜禽粪污装进进料池,经过发酵形成沼气和沼液,沼气发电并入电网,沼液存入田头储存池,满足附近乡镇水稻用肥需求。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海安是畜牧大县,全年畜禽粪污产生量超100万吨,如何消纳畜禽粪便一度是养殖户们的烦心事。近年来,海安加快畜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畜禽粪污就近还田变“废”为“肥”,推动化肥减量,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

海安市耕保站高级农艺师仲崇平介绍,2021年,海安申报了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通过“养殖场户+服务组织+种植主体”模式,重点培育15个社会化服务组织,有偿提供收集、运输、施肥服务,形成“统一收集、集中发酵、定向配送、机械施用”的粪污还田利用模式,打通了种养循环“最后一公里”。

“去年我们采用沼液水肥一体化技术,节省尿素13.5吨,每斤大米还多赚1块钱。”说起去年秋收,海安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宝富很是激动。“三年来,海安全市施沼液肥30.07万亩,带动周边农户施用粪肥90多万亩,既解决了养殖户粪肥的出路,还增收节支3000多万元。”仲崇平说。

走进位于通州区金沙街道港北村的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标准化区域站,连片成块的高标准农田田埂上,一排排香根草随风摇摆,等到了秋天水稻成熟期,香根草会“诱骗”水稻害虫螟虫聚集产卵,幼虫孵化取食香根草后,就被就地灭杀。“以草治虫,既保护了生态,对治虫也很有效果。”通州区植保站站长张宏军介绍。目前正值小麦生长期,田边增设了性诱捕器和虫情测报灯,利用特定波段光源和定向诱芯诱集田间害虫,通过各种生物防治和物理举措的强强联合,农田里的农药使用频率和数量明显降低。

在通州植保的后台数字管理平台,工作人员正通过手机和电脑终端监测农田病虫害情况。足不出户远程进行数据收集,并结合数据反馈和田间苗情,有效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有效避免用药、施肥、灌溉等行为的过度化和滥用。“利用智能化的虫情监测设备指导农业生产和管理,可以大幅减少水、电、人力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等问题,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张宏军说。

品牌闯市场

“通”字号农产品大放异彩

春天,清脆鲜嫩的菜薹是南通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如皋君和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连片种植的黑塌菜陆续抽薹开花,数十名工人正弯腰采摘菜薹。“菜薹是黑塌菜的精华,鲜嫩可口。”公司董事长左林指着一筐筐青翠欲滴的菜薹介绍,这些菜薹一部分加工成速冻产品,一部分直接运往周边市场销售。

黑塌菜是如皋特产,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其株型平展,塌地生长,又叫如皋塌棵菜、趴趴菜。由于特殊的生长习性,最初黑塌菜只在冬季有售,为了破解季节性销售难题,如皋研究加工工艺,研制出冷冻黑塌菜。“我们将冬季采收后的黑塌菜进行分拣、切割、清洗、去杂后,漂烫杀青,进行低温冷却速冻,快速锁鲜,最大程度保留它的口感和营养。”左林说,速冻后的黑塌菜在零下18℃条件下可以保存24个月。

叫响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如皋发挥长寿品牌优势,把黑塌菜作为产业富民的突破口,按照“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推介”的模式,全力推进黑塌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开发的即食菜薹、汤圆、菜猪肉水饺等十余个黑塌菜新品种,销往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国内大型连锁企业,端上了辽宁舰、雪龙号等远洋舰艇的餐桌,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等地。目前,如皋已建成70亩黑塌菜种源繁育基地1个,30个百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发展黑塌菜深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行业总产值6亿元。去年,如皋黑塌菜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在农产品消费进入更加注重品质的当下,加快品牌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消费升级的战略选择和关键举措。海安以中洋集团为龙头,专注于“一条鱼”,衍生了一群鱼。

3日,中洋集团生产车间,河豚、刀鱼、鲥鱼等“春鲜”经过加工、包装、装箱,即将发往南京、上海、苏州等地生鲜卖场。作为海安“一条鱼”的代表,中洋致力于长江珍稀鱼类的开发性保护工作,从一条河豚开始,深耕渔业发展70年不动摇,目前已形成100多个养殖加工品种的庞大产业。

“我们产品从过去的餐饮直供,发展成为B、C两端双轮驱动,直营+经销的模式,有效扩大了市场。”中洋集团副总裁刘大勇介绍,“汇集天下鱼,鱼卖全天下”的“中洋鱼天下”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倍速增长。“中洋河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十强之一。

“新农人”当主角

田间地头涌动“新”力量

大棚里,七八名工人正熟练采摘着苦苣,上方悬挂的显示屏上标注着温度、湿度等各种数据;另一边育苗工厂,穴盘里一行行、一列列蔬菜苗水灵鲜嫩……步入海门区海门街道振邦村的南通强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仿佛置身一个神奇的蔬菜世界。

“这是玻璃智能温室、后面是日光温室,那片是连栋大棚。”跟着乐番天家庭农场负责人陆小伟参观,没想到,在记者眼中“长”得一样的大棚有着不同的名字。更难以想象的是,眼前这名侃侃而谈的90后“新农人”曾是个“农业小白”。

2016年,陆小伟跟着父亲陆小强从上海回老家海门种植蔬菜。“当时主要种糯玉米、露地生菜,我发现很多菜都不认识。”晚上6点工人下班后,住在农场集装箱的陆小伟就从网上学习蔬菜的生长习性、种植方式。同时不断研究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他很快从“门外汉”变为设施蔬菜栽培的“农业达人”。

“以前种菜靠经验,缺乏标准化管理,科技含量低,是设施农业发展的痛点。”陆小伟说,通过智慧赋能,农业生产更加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提质增效。

陆小伟打开手机上的小程序介绍,通过手机,可以实时查看棚内的温湿度、光照强度、蔬菜长势,根据数据变化,可以远程调控风机等设备,随时对棚里的环境等进行调节,真正实现了“云端”种菜。“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让现代设施农业‘玩’出新花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像陆小伟这样怀揣新时代“三农梦”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成为我市乡村振兴中一支异军突起的“新”力量。

春耕时节,如皋市新时家庭农场农场主周海明指挥着4台撒肥机,把二次发酵后的有机肥均匀撒在麦田里。“这些肥料主要来自生猪养殖场,我们把畜禽粪便收集起来,经过腐熟发酵、堆沤成肥,再回到田里。”

猪舍里,一头头猪正欢快吃食;葡萄园里一片绿意,有的枝条已经开始挂幼果……位于如皋市江安镇合作村的新时家庭农场,呈现一派花木扶疏、“种养共生”的和谐图景。

2013年底,周海明从金陵科技学院畜牧临床专业毕业后,返回家乡如皋办起养殖场。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粪污处理成了难题。“为什么不能变废为宝,把它们作为有机肥的原料呢?”他将猪场的粪污进行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供应农场,用不完的电并入国家电网,每年多出40万元的收入,同时,将沼渣、沼液作为建设生态农场的源头材料。“果蔬基地种植的葡萄、黑塌菜都是‘吃’有机肥和沼液长大的,生态无害。”周海明说,不仅产量比一般种植高了20%,而且价格也提升了50%。

2022年,新时农场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去年入选全国生态农场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新时代的新农人要有新思维,未来才更加大有可为。”周海明说。

记者 卢兆欣 唐佳美 王颖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