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六姊妹》泪崩,在南通做月嫂的山东70后女子有同款故事——五姊妹为家人拼 把苦日子熬成糖
月嫂杨晓芳(左一)细心照看宝宝。
近期,电视剧《六姊妹》热播,在抖音上的话题播放量突破100亿。 在观看这部热剧时,在南通的山东女子杨晓芳(化名)几度感动落泪。与剧中人物相似,出生于“五姊妹”家庭的她,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但却为了照顾家庭放弃学业去务工;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她的三姐出生后,曾两次被送给别人;面对生活的种种苦难,她和姐妹们始终坚强地面对生活,互相扶持,共同守护着家庭的港湾。近日,本报记者聆听了这位48岁的女子讲述现实版的“五姊妹”故事。
3张床挤着五姊妹青春
“我是在花生地里出生的。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注定了我的生命力和花生一样顽强吧。”谈及小时候的经历,杨晓芳笑着说。
杨晓芳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农村。“我妈在接连生了3个女儿后,奶奶对她非常失望。在三姐出生后没几天,奶奶就偷偷将她抱出去送了人。被我姥姥知道后,又悄悄要了回来。没想到,不久后,三姐再次被奶奶送人了,但最后还是被我妈和姥姥坚持要了回来。”杨晓芳说,后来她和五妹相继出生,父母从未动过将他们送人的念头,甚至为此不惜和奶奶吵架,这让她们姐妹五人一直心怀感恩。
1977年秋天,杨晓芳出生了。“家里农活太多了,我妈大着肚子还在地里拔花生,后来就在花生地里生下了我,我爸自己剪的脐带。”杨晓芳回忆,父亲当时在另外一个镇上当村支书,不能天天回家,母亲一连生了几个女儿,奶奶不待见她,什么活儿都让她干。大冬天,才生产不久的母亲只能一个人走几里路外的河里砸冰挑水回来烧,为此落下了腰酸腿疼的后遗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7岁时,个子还够不到灶台的杨晓芳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站在板凳上烧猪食,再给家里养的5头老母猪和二十几头小猪逐一喂食。干完家里的活儿,她又跟着对门的刘奶奶出门拾柴火。由于家里姐妹众多,直到10岁那年,杨晓芳才有机会上了小学一年级。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放学后,姐妹们时常一起到地里打猪草、去农场捡豆子、在化肥厂捡煤渣……由于家里地方小,五姊妹只能挤在3张床里睡觉。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姐妹们整天打打闹闹,家里总是笑声不断。
踩缝纫机做衣服谋生计
在杨晓芳的记忆中,大姐最聪明,为了照顾妹妹们,她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了;二姐最勤奋,考上了中专,因为种种原因没去读;三姐和五妹资质平平,两人初中毕业后就进厂打工了。
在五姊妹中,杨晓芳自认为是最幸运的一个——一直读到了高中毕业。“上初中时,镇上的学校离家远,需要翻一座山才到。每天天不亮,我就带着煎饼上路了。能够坐在教室里听课,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情。”为了减轻家庭开支,初一那年暑假,杨晓芳剥了整整一个夏天的蒜薹卖给当地的农业合作社,挣下了147块钱,开开心心地给自己交了学费。从此,每个寒暑假,她都会想尽各种办法做活挣钱赚学费。
1996年,杨晓芳以554分的高考成绩成功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系录取。然而,此时她的家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爷爷、奶奶相继被确诊为癌症,家里花光了积蓄为老人看病,甚至债台高筑。父母在反复商量后,劝说杨晓芳放弃学业,去工厂打工。
“我哭了整整3天,最终还是想通了。父母能供我上到高中毕业已经很不容易了,3个姐姐都嫁人了,五妹也打工了,是到了我为家里分担的时候了。”19岁那年,杨晓芳正式走上社会,先后在编织厂、电池厂、陶瓷厂、地板砖厂、服装厂、冷库公司等单位工作,生活的磨砺让她变得愈加坚韧。为了补贴家用,五姊妹经过商量,她们决定在打工之余,自谋生路——做衣服。“家里的缝纫机是妈妈结婚时的嫁妆,小时候我们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于是,我们姐妹几个决定和妈妈学做衣服,并逐渐在村里接起了裁缝的活计。”杨晓芳回忆,那段日子,为了赶订单,五姐妹经常一起聚在一起,一边做衣服,一边聊家常,时常忙到凌晨一两点也不觉得累,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的日子。
为家人为自己追求幸福
2002年,25岁的杨晓芳结婚了。令她感动的是,她的嫁妆还是五妹凑钱给她买的。婚后,杨晓芳先后有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小家庭过得平淡温馨。但从未走出过临沂的她在心里仍有一个遗憾——希望出去闯荡一番,看一看这个世界。
2019年春天,她迎来了这个机会。“当时,我偶然听人说县里有一个免费的月嫂培训班,培训合格后可以安排到上海的月子会所实习。我一听就心动了,很快报名参加了培训。”半年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杨晓芳背着行囊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魔都。
“我干住家月嫂5年了,从未下过户,档期都被客户提前预订满了。”在杨晓芳看来,宝爸宝妈把孩子交给她,就是把一份责任与托付交给了她。正所谓“百人百脾气,千宝千不同”,喜欢学习的杨晓芳一有空闲会看书,钻研育儿相关知识,甚至每天通过记笔记的方式记录孩子吃奶、皮肤、大小便等状况,由于她的耐心、细心,由她带出来的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身体健康、情绪稳定。
目前,杨晓芳被公司派往南通工作,由于住家月嫂的特殊性,她已经连续3年没有回老家过年。“其实,回老家过年是最热闹的。春节期间,我们五姐妹会相约穿上红衣服合影,5个家庭20多个人,大家聚在一起可开心了。”杨晓芳告诉记者,大姐已经当奶奶,抱上了孙子孙女;二姐的儿子考上了研究生,成为家族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三姐嫁到了青岛,儿子当兵,女儿当上了幼儿教师;自己的大女儿已经上了大学,儿子和小女儿成绩也不错;五妹在老家的庄上务农,平时她照顾父母最多。尽管大伙不能经常相聚,但五姐妹经常在微信群里说说话,谁家有个难事,其他姐妹都会毫不犹豫地帮忙照应。
“月嫂也是青春饭,等过了55岁,我就想转行做护工,已经考过了护工证。日子总要努力地朝前过啊!”杨晓芳说,无论走到哪里,家永远是她的牵挂和港湾,“家和万事兴”始终是她最大的心愿。“就像《六姊妹》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五姐妹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我们都像小草一样,不抱怨,不挑剔,生活的苦难从来都没有打倒我们,我们五姐妹会永远努力向前,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为家人,也为自己!”这位爱笑的中年女子道出这样的人生感慨。记者冯启榕
精彩推荐
南通举办首届青年就业节大型公益活动
海门区水利局开展系列访谈活动
苏锡通园区严抓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工作
如东千场宣讲润民心:社科专家基层行,百年党史巡回讲 ...
海安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崇川区科协:凝心聚智,奏响新时代科技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