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晚报网新闻中心

如皋:解码“四好农村路”的“片区化生长力”

在长江三角洲北翼,有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如皋。在这里,一条条农村公路宛如灵动的丝带,穿梭于田野之间、村落之中,将田园美景与现代文明紧密相连。“四好农村路”建设正以片区化的崭新模式蓬勃展开,宛如灵动的画笔为乡村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发展画卷,不断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路网织密:畅通“主动脉” 激活“微循环”

水果紫芦笋、野蒲芹、马兰头……眼下,在如皋市磨头镇丁冒村的金旺家庭农场里,30多种蔬菜新品种竞相生长。停靠田间地头的大卡车上,一捆捆的新鲜芹菜散发着阵阵清香,正待发往上海。

金旺家庭农场所在的磨头镇丁冒片区,东西方向的丁磨线和南北方向的如港公路,犹如两条大动脉为片区发展提供支撑,而2条总长6.17公里的乡道、3条总长4.8公里的村道,以及53条总长40公里的村组道,则好似一根根毛细血管,激活了农路发展“微循环”。

得益于周边“四好农村路”的片区化发展,金旺家庭农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从最初的30亩大棚蔬菜种植发展至如今的500亩循环经济园,成为年产值超千万的“种菜王”。

串珠成链,以点带面。目前,丁冒片区9公里循环线路成功串联起隔壁天阳村6个乡村振兴节点,形成了以蔬果种植产业、农产品加工、生态农庄、田园风光、休闲旅游、农村电商为主的规模乡村产业,丁冒村也被评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近年来,如皋市以“‘四好农村路’片区化”打造为抓手,通过补“断头”、填“空白”、畅“动脉”,累计投入近20亿元,构建起“县域大循环、镇域小循环、村内微循环”三级交通体系,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017公里,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农产品上行效率不断提高。

经济赋能:链动“全产业” 引领“多元化”

清晨,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园池村的上空,一架银白色的轻型飞机直冲云霄。过了许久,当飞机平稳降落在草坪跑道,新手驾驶员顾蕴林在网络上展示了一张空中俯瞰莲藕池的照片,瞬间被网友“疯狂”点赞。

近年来,以平园池村为核心,串联双池、杨宗周边村,依托戴庄线、天杨线、环村路等农村公路的建设,平园池片区深耕“‘四好农村路’+产业”模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出了特色鲜明的莲藕全产业链集群,莲藕、荷叶茶、藕粉等产品供不应求,荷花节引来游客络绎不绝,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成功实现了从“省定经济薄弱村”到“网红乡村”的转变,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四好农村路”片区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关键纽带。如皋以“一镇一循环、一路一特色”理念,通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片区化路网,打通了城乡要素流通的物理阻隔,重构了区域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从而形成“一花独放”到“花开满园”的生动实践:搬经镇羊肚菌种植基地通过便捷物流实现鲜菌日销2000斤,亩效益达4万元,实现带民增收;东陈镇以蝶尾金鱼养殖为核心,建成国家级观赏鱼园区,年产值超200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成为“游向世界”的农业名片。

生态融合:串成“新图景” 点亮“新未来”

如皋如城街道钱长村的苏通生态园,每三天就会迎来100多名来自上海的老年朋友。这些游客会在这里度过三天三夜的时间,融入田园、远离喧嚣。清晨,亲手采摘新鲜的蔬菜水果,充分体验劳动的乐趣。傍晚,围坐在篝火旁,唱着歌谣享受野外烧烤晚宴,回味过往的美好时光。

为了发展好乡村旅游,钱长村借力“四好农村路”片区化建设,因地制宜高标准打造了樱花路、紫薇路、绣球路等赏花大道,串联起一处处散落在田园间的“明珠”,打造片区交通炫彩线,让游客有一种“人在画中走,画在景中游”的感觉。

如皋将农村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19条旅游观光示范路段和7条省市美丽农村路。长江镇龙游湾沿江生态景观带通过龙游湾路改造,串联起湿地、江滩、彩虹桥等景点,成为市民休闲网红打卡地。平园池村的青莲康寿路以荷塘为底色,融合历史遗迹与现代农业,形成“路即是景、景中有路”的生态画卷。同时,如皋创新“智慧农路”管理系统,通过视频监测、路网调度实现养护全覆盖,并成立全省首家“公路医生进乡村”党建联合体,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千余处,守护生态与安全并行。

修建一条村道,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如皋以“四好农村路”片区化发展为纽带,实现了路网通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协同发展,一条条农村公路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引擎”,绘就出“阡陌交通、诗画田园”的乡村新图景,也让乡村振兴的“快车道”越走越美、越走越宽。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