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晚报网新闻中心

双季生态养虾亩产超2万元——昔日荒塘变身“聚宝盆”

杨池平观察对虾长势。

近日,走进启东市海复镇桃洪村,黄海公路北侧有片32亩的水塘。外观看,这4个水塘与普通沟河并无多大区别。然而提及产出,承包水面的杨氏三兄弟中的老二杨池平欣喜地介绍:“双季低密度生态养虾,每亩年产约1400斤、产值超两万元,净收入约15000元。”

说起眼前这片塘,杨池平感慨良多。16年前,黄海公路穿村而过,村北原先半荒芜的4条脏乱水沟,因公路取土被拓展成长百余米、宽40多米的大水塘。于是,当年56岁、原先在上海郊区包塘养鱼的杨池平以每亩水面400元/年、塘周边生产用地每亩1050元/年的租金,包下这片总32亩的水面及10多亩用地。

杨池平喊来哥哥与弟弟,在此摆开淡水养殖“龙门阵”。只是,到了年底,杨池平发现自己在上海积累10多年的“养鱼经”并不灵验:池塘远离市区,高产鱼难以鲜活上市。之后,兄弟仨又陆续尝试鱼蟹、鱼虾混养及罗非鱼养殖,但均未获满意收入。

山穷水尽时,杨池平从温室高密度对虾养殖模式中受到启发:何不利用大水面,入夏以低密度生态养殖方式,生产品相、质量、口感俱佳的优质对虾?杨池平说:“10年前,业界少有人开展池塘生态养虾,加上低密度、零用药,故优质对虾供不应求。”就此,杨氏兄弟尝到一“虾”独秀的甜头,池塘效益猛增两三倍。

优质对虾吃香没几年,市场开始出现同质化竞争,于是兄弟仨再寻良策,终于从引进耐低温虾种中找到突破口。“突破传统养殖时限,变全年单季为双季。”杨池平说,虽然池塘单季亩产下降至700斤左右,但双季对虾早在7月底、晚在11月初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双季总产仍增加七成,“今年8月初,对虾塘口批发价卖到17元一斤。”

一只“双季虾”,激活一口塘。最近四五年里,杨氏三兄弟的这片虾塘除延续对虾高产丰收纪录,还变成了全镇水面保洁的榜样。

记者 陆薇 通讯员 杨有德 姜斌 杨谷生


分享按钮